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其他类型 > 一姐还是小学鸡 > 第366节
  可大家都知道海音没那个意思,她只是客观陈诉事实而已。
  江海潮手一挥:“走啦走啦。”
  现在跑一中肯定来不及了,明天去找一问问看他们的借读费怎么算吧。
  对了,现在他们再回自助餐厅,人家还放他们继续吃吗?
  啊呀,好冤枉哦,他们还没吃饱呢。他们完全可以把夜宵的份一并给吃下去。
  周雪莹在边上积极出谋划策:“我喊我妈问问,旁边肯定有租房子的,咱们找个条件好的。”
  江海潮脑洞大开:“要不干脆买套房得了。买套大的。”
  这样明天杨桃和虞凯到市里也有地方待,后面还有三个弟弟呢。
  对对对,没错,对问问看买套房多少钱。
  眼看这帮小孩如入无人之境,兴高采烈地讨论得热火朝天,还一个个要往外走,县中校长直接绷不住了。
  他怕的是损失这几个高分学生吗?他怕的是一大批跟这些孩子一样的学生全跑了。
  一直以来,县中之所以能收这么多自费生,除了凭借地利优势外,更多的依靠的是信息茧房。
  简单点讲,倘若海音不被一中破格录取,江海潮没去一中旁听的话,她认知里的中学天花板就是县中;她根本不会考虑还有一中这个选项的可能性。
  而本市,何止一中一所知名中学呢。
  如果成绩优越的小学毕业生们都意识到了他们还能选择市里的中学,那县中还怎么保证借读生的生源?
  他们是要收钱,但同时他们想收的是优质的钱。
  校长不得不开口阻拦:“别别别,你们别冲动。我不说了吗,学校还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是上面一道命令下来,打的我们措手不及。这样,不收借读费的事情,我会拿到校务会上班子讨论,肯定会尽快给大家一个答复,好吧?”
  然而这种话术糊弄糊弄普通农村小孩大概没问题,可在场的好几个是干部子女啊,他们太懂研究讨论到后面不了了之的套路了。
  研究个鬼,讨论个屁,谁还不晓得谁。说是班子决定,一把手制度下,拍板的永远只可能是一把手。
  他们不要尽快,他们需要的是现在,马上,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
  反正都到这一步了,也不在乎撕不撕破脸了。倘若县中真在乎他们的话,为什么连个通知都没有,还得他们听到风声跑来问情况?
  哼!十之八九县中就是想拖,拖到后面其他好学校招生都尘埃落定了,他们啥都没得选,只能捏着鼻子交五千块来县中借读。
  太恶毒了,果然越光鲜的大人越恶毒。
  他们年纪小,不代表他们蠢!
  大家二话不说,掉头就走。
  校长迫于无奈,赶紧开口喊人:“都别吵了。行了行了,上了正式录取名单的,都不收借读费。但是——这件事上面还在盯着,你们别嚷嚷了,晓得就行。”
  哎呀妈呀,这惊喜来的太快,小学生们都惊呆了,一时间不敢相信县中竟然能如此大方。
  5000块啊,一个人可是5000块!
  难道是学校的钱来的太容易了吗?
  不行不行,他们必须得镇定点,口说无凭落字为据。校长怎么了,别说是中学校长了,大学校长说话不算话的不也一堆吗。
  他们好歹是生意人,起码得签个合同。
  校长被架起来没办法,他真怕这帮小孩光脚不怕穿鞋的,跟县中谈不拢就跑遍18个镇,忽悠所有的高分考生全去市区借读。
  旁人他自不会作此猜想,但江海潮,他相信她绝对能做出来。
  没错,他认识江海潮。毕竟小小年纪个子这么高的女孩子,长得又跟明星一张脸,只要打过交道就不可能没印象。
  这个妹头前段时间跑到县中来推销定制贺卡,那张嘴啊,天生是跑销售的料,死的都能被她说活了。
  她去拉学生,保准一拉一个准。
  其实他当真想多了。
  小学生们一个比一个现实,秉承的向来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原则。
  如果县中不能满足他们的诉求,他们倒是很可能会联合其他乡镇小学有同样遭遇的学生一起向县中施压。
  但是既然大家都已经谈妥了,属于同一条船上的人,指望他们拉其他人上船?想太多了吧,他们从来都不是啥高风亮节的人。
  况且所谓断人财路如掘人祖坟,堪称深仇大恨。他们还要在县中苟上6年,没事儿吃饱了撑的一而再再而三为了不相干的人得罪学校?疯了吧!
  其他人要不要交五千块钱的赞助费,跟他们有啥关系呢。
  但大人总是对小孩的节操缺乏一个正确的认知,永远想当然。所以现在校长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行行行,喊你们家长过来签合同。还是那句话,不要吵,低调点,闹大了的话,哪个都兜不住。”
  他如此好讲话,湖港镇的小孩反倒迷茫了。刚才他们还畅想去一中上学的好时光,现在县中不收借读费了,5000块钱啊,他们拒绝好像很说不过去哦。
  小孩子们凑在一起讨论,主要是卢艳艳和冯雪还有陶静犹豫不决。
  校长伸手拍拍江海潮的肩膀,借口:“你过来一下,我问下贺卡的事。”
  呃,这个可以有。毕竟虽然今年的毕业贺卡已经钱货两讫,但她还是希望能跟县中长长久久地把生意给做下去啊。
  等什么明年。
  县中的教职工也不少吧,九月份教师节难道学校不该给老师准备份定制贺卡聊表心意?新年来临时,贺年卡也该有嘛。
  江海潮全无自己这个掀桌人会多遭人厌的自觉,情绪十分稳定地跟着校长去了旁边的小办公室。
  海音赶紧跟上,要是大人使坏呢?她一定会叫到整栋楼跟地震一样。
  但姐妹俩真想多了,校长对于海音地主动跟进不仅没生气,反而表现得特别和颜悦色。
  他半句都没指责江海潮小小年纪刺儿头专门找事,反而主动提出:“你这妹头呢,学校一直是非常欣赏的,也早就希望你能入学。其实你跟他们不一样,你还是能够正式成为县中学生的。”
  大概所有小孩都喜欢被大人夸奖“跟其他小孩不一样”吧,这可是来自厉害的大人的认可。
  但江海潮却瞬间警觉起来。
  周叔叔给他们上安全警示教育课的时候就说过了,要警惕大人的花言巧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人家说你不一样,说不定是因为在他们眼里你更好骗。
  她语气平静:“校长,我学籍转不了的,不可能成为县中的正式生。”
  她相信虽然建生舅舅跟她家关系不亲近,但如果这事好解决,以建生舅舅对她的观感,应该不会不提醒她一句。
  校长笑了:“学校有专门的机动名额,就是用来招你们这种优秀学生的。比如说江海音同学,你们姐妹俩一起来县中上学,彼此有个照应,不是很好嚒。”
  江海潮眼睛瞬间瞪得老大,呵,搞了半天是在打她家海音的主意啊。
  她就知道,县中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海音为难地看着大姐,她当然希望大姐好,可是一中的老师对她也很好。突然间背叛一中,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但是,这是大姐啊。
  如果非要背叛的话,她总不可能背叛大姐的。
  校长还在谆谆善诱:“你们都是聪明的小孩,老师也不说漂亮话糊弄你们了。是不是正式学生,差别很大的。我这么说吧,学籍不在县中,你取得再大的成绩,荣誉也归不了县中。哪怕你是全市中考状元,市里表彰的时候,也轮不到县中头上啊。
  你是聪明孩子,你说这种情况下,学校是把所有的好资源放在你身上,全力培养你;还是培养自己本校的学生?
  我今天不把你们当小孩,而是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跟你们说这些掏心窝子的话。
  我可以负责任地讲,不仅仅是县中,所有学校,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不可能把最好的东西给别人家的娃。哪怕你再优秀也没用。只要不是有毛病,谁也不可能为他人做嫁衣,一门心思培养别人的小孩呀。”
  校长看着两个小丫头:“你们别说赌气话,回家好好想想,跟大人商量好了再做决定。”
  九十年代还没有什么学区房的概念,那时候称之为择校,择校费用从数千到数万不等(考虑到当时的国民收入这个已经很吓人了。),择校收费一般认为是从一九九二年开始。根据《内部文稿》一九九六年第十二期上《京城中小学入学中的“条子生、关系生、票子生”现象初探》(作者北京—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郑理)文中描述:“条子生、关系生、票子生”在中小学学生中的比例呈逐年快速增长之势京城那些通过权利、通过关系、通过金钱择校上学的“条子生、关系生、票子生”统称为“三生”,又称择校生,即计划外招生,也就是学校在完成教育行政部门下达招生计划后,为解决一些学生转学的特殊困难,根据自身能力多招收的学生,一般控制在每班5人,但现在一些学校大都突破了5名的限额,尤其是一些名牌学校。“三生”问题是近年来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关注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之一。
  昔孟母,择邻处”,择校上学在我国由来已久。解放后,我国一直存在着以各种理
  由选择学校的现象,而“票子生”则是近年来出现的。据了解,北京第一个
  票子生”是1987年北京五中收的,比较多的“票子生”
  还是出现在1992年以后,尤其是《中国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鼓励和提倡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根据自愿、量力原则捐资助学”后,择校生出钱捐资助学便有了较快的发展。
  起初,“三生”主要集中在重点学校,1994年以后,逐渐向二类校扩大。近年来,择校
  人学的比例增加很快,重点校与二类校择校生比例由1994年的33.6%增加到一九九六年的39.7%
  重点校择校生比例一般都在 50% 以上。小学择校生比例由1994年的19.98% 提高到25.7%,
  二类校比重点校又高出 5.6% 。据调查 海淀区实验小学去年招生 716 人,其中择
  校生69 个,占9.6% 。
  择校生中,条子和关系生7 人,未收费。共建单位子女 33人,捐助学款 31万元 。票子生 29 人,共捐助学款24.1 万元,
  交费最高的 2万元, 1人 ;最低的3000元,人均 9000元。
  第206章
  她不是添头
  吃自助餐的时候,冯雪爸妈是单独坐在小屏风后面的,而且陈小川过来找人的时候,刚好餐厅播放的钢琴曲到达了高潮部分。
  这就导致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乌龙,夫妻俩出来的时候惊恐地发现小孩们集体失踪了。
  当时把他俩给吓的呀,真是魂都要飞了。
  得亏服务员听到了小孩们的对话,给两口子指了路。
  而公用电话亭本身又是一个书报亭,看守亭子的大妈听满全场,直接指路县中。
  夫妻俩又赶紧连奔带跑,直接找上县中。
  一路上两人还忙着商量,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办?
  冯爸爸懊恼没早点想办法把女儿户口转到上海去,这样也不用在乡下小地方受这种折腾。
  冯妈妈听了不高兴,上海再好也不是他们的地盘。婆家可没打她们母女当成自家人。
  冯爸爸委屈:“我们得为女儿她的发展考虑啊。”
  把冯妈妈给噎得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