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历史 > 朕的后宫不可能这么乱 > 第759章 信鸽
  有些事,根本无需去多说,林诗轩那么聪明,哪里需要自己对她说以后要如何如何待这个丫头。
  到了竹园时,小丫头正在娘怀中哭闹,林诗轩喂过以后,才舒展开小脸眉头,嘻嘻望着林诗轩。
  李治看了,让诗儿去试着抱小丫头,谁知道这小丫头也不认生,诗儿抱着,也不哭不闹。
  “诗轩,这是诗儿,以后就留在你的身边,照顾你和清雪。”
  “陛下,她叫清雪啊!真好听。”
  这几日陪着李治,诗儿到底比起普通侍女,和李治更亲近一些,此时说话,也没太多规矩。
  “嗯,以后好好照顾她们母女,朕有时间,会经常来竹园的。”
  “好,陛下放心,诗儿一定照顾好。”
  诗儿逗着襁褓中的婴儿,李治看了一阵,拉着林诗轩就走了外面。
  “她是岚妃以前的侍女,看到她,朕总能有点念想。”
  “嗯,诗轩听说过。陛下放心,我不会让她在这里受委屈的。”
  “朕自然对你是放心的,你看看这朵花,开了好几年了,朕一直留在身边。”
  李治取出那个随身的木盒子,打开,依旧有一股淡淡的兰花香味,这朵花隔了几年,依旧开的很好,当时是如何模样,此时依旧是如何模样。
  就像是自己身边人的容貌,总是一直未变。
  这几年,不说别人,宫中那几位先皇嫔妃,早该到了人老珠黄之时,只是此时去看,哪里看得出任何端倪。
  就是韦贵妃,依旧看着三十出头,女人风韵最足之时。而郑观音母女,越看越像姐妹了,唉,过几年,莫要女儿看着比娘亲还老。
  此时手捏着这朵兰花,李治也是感叹,那里林诗轩也静静看着,最后看了一眼陛下,看陛下又小心将它收了起来。
  “陛下,总是忘不了她!”
  “朕经历过的事情,是不会忘的,诗轩,朕走了。”
  “诗轩送陛下回宫吧!”
  甘露殿,萧淑妃此时就留在这里,小公主被皇后抱着,王嫣一直逗着小丫头,或许是自己一直没办法怀孕,王嫣却愈发的喜欢这些小人儿,尤其这幼小的,只要抱了,就舍不得松手。
  李治回来,看淑妃坐在那里,一下子就猜出她在这里做什么。
  自己答应回长安就赐下小丫头的名字和公主尊号,淑妃可不就在这里等着自己。
  “陛下,这已经到了长安了。”
  “嗯,朕想了这么长时间,就给她取名下玉吧,封号义阳。”
  “下玉,义阳!有容在这里带下玉谢过陛下。”
  那里王嫣已经抱着小丫头过来,萧淑妃在小丫头鼻尖轻轻点了一下。
  “下玉,你以后就叫李下玉了,你父皇说为了你这名字,他可是想了许久。”
  李治脸色有点微不可查的僵了一下,想了很久,那倒真不至于,他给孩子起的名字,本来就是历史上那些名字。
  李治是真的拿来就用,只是心里想着,今后他们的命运肯定不会和原本历史上一样。
  原来的历史上,李治所有的儿女都挺悲催的,萧淑妃生的一儿两女,甚至是武媚娘亲自生的四子两女。
  不过这一世他们不用担心这个了,自己会一直守在他们身边,任谁也不会欺负到他们身上。
  那里为女儿讨了名字尊号,萧淑妃就抱了女儿离开,王嫣还有些不忍松了小丫头,不过也知道,自己抱的似乎是有些太久了。
  看母女离开,皇后倒是有些依依不舍,等人影没了,皇后就拉了李治,公然大白天尝试造人。
  李治能怎么,看着皇后,朕不是不努力,不过在你这里,再多的努力只能化为耕耘天地间的汗水。
  龙榻胡闹一番,王嫣忽然揉着眼睛,眼眶微红,望着李治,李治吓了一跳,赶紧搂住自己这位皇后,就用手轻轻拍着她的光洁背部,然后赶紧再用手指勾去她眼角的泪水。
  “怎么了,说哭就哭了。”
  “陛下,嫣儿听到宫女背后议论,说嫣儿是下不得蛋的母鸡。”
  “谁议论了,朕一定不轻易饶过。”
  “谁议论不重要,陛下,嫣儿真的是下不得蛋的母鸡么?”
  “别胡思乱想了。”
  “这都已经几年了,嫣儿就是一直不争气,陛下身边,别的女人陛下稍微碰碰就能怀孕,嫣儿一直没有动静,可不就是下不得蛋的母鸡。”
  李治也不知道如何劝她了,总不能告诉她,正是因为你下不得蛋,朕才越发喜欢么。
  对于李治,他可以不在乎王嫣是什么体质,毕竟三宫六院,有的是人愿意为他诞下龙子公主,李治也根本不在意什么嫡出庶出,内心深处完全没这个概念。
  可是嫣儿又如何不在意,这个时代,女人若是不孕,是很受歧视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的不是男人,是女人,这个时代,生不得孩子,责任全部会推到女人身上。
  毕竟,生娃是女人生,此时的认知就是如此简单直接。你肚子生不出,还能怨男人么?
  王嫣的心情李治能理解,却没办法劝说,只搂着她,在怀里感觉到王嫣身子颤抖了一阵,渐渐平静了。
  “嫣儿,无论如何,你记住,在朕这里,你永远是朕的皇后,朕初见你时如何待你,以后还会如何待你,不会因为别的改变。”
  李治说了一句,王嫣又哭了,害的李治彻底不敢说话,只能抚着怀中美人儿的背,轻轻拍了几下。
  东瀛那里一直没有消息,应该是东瀛使节根本没有回应大唐所开出条件的资格。
  事实上,在鸿胪寺官员提出条件的当天,就有东瀛使节派的人赶回东瀛了,这进出长安的使节,哪里瞒得过李治的耳目。
  这一来一回,估计等那边有所回应,早到了深秋。李治也不急,慢慢来,这个时代的交通和通信能力,就是如此低下,又能有什么办法。
  倒是李治之前吩咐的用鸽子传递信件,在陇西,河南,剑南几个州道已经普及起来。
  尤其剑南道,这里的书信函件要想递到长安,只能经过蜀道,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